你是否曾發現自己總是面對相似的困境?或是總是遇見某些令人厭煩的人,讓你懷疑這究竟是巧合,還是命運對你的某種安排?無論是重複的衝突、不愉快的關係,還是感覺停滯不前的生活,這些反覆出現的情境,似乎在不斷挑戰著你內心的平衡。
如果你渴望打破這樣的循環,就必須先明白它們的根源。因為只有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部分,我們才能有意識地調整,創造不同的結果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將分享5個實用的方法,幫助你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課題,並為人生帶來真正的突破。
線索1:恐懼的事物
通常我們恐懼的事物,就是我們的課題之一。這裡有一個小練習,請先拿出一張白紙,將白紙分成三欄
【第一欄】:寫下會讓你感到恐懼的人、事、物。
【第二欄】:寫下讓你恐懼的原因。
【第三欄】:寫下你需要學習的課題。
第一欄 | 第二欄 | 第三欄 |
害怕上台講話 | 怕被台下的人嘲笑 | 表達自己的想法 |
遇到好感對象,但又不敢進入這段關係中 | 怕再次受到傷害 | 過去受到傷害,不代表這次也會 |
害怕失敗,所以每次有很好的想法,也不敢行動 | 1.害怕他人的眼光 2.損失時間/金錢 | 面對失敗 |
怕昆蟲 | 因為昆蟲長的很可怕 | 去思考恐懼是怎麼形成的 |
跟長官、主管講話的時候都戰戰兢兢 | 長官、主管要求高,害怕被責備 | 面對權威的態度、克服自己預設立場的習慣(如:每次報告前都預設自己會被罵) |
以上的練習,僅僅先讓我們釐清要學習的課題有哪些。至於「如何學會」這些課題,我們可以從第二欄【恐懼的原因】著手,進一步挖掘。記住,恐懼是幻象,來自我們對事件的詮釋,以及對事件的評價。
線索2:原生家庭
從父母身上
看看父母身上有哪些特質,這些特質是否也出現在你身上
舉例
【父母的個性】:父母排斥新觀念、新科技,不會主動學習。
【你的個性】:你是否也抗拒接受新知識?
舉例
【父母的個性】 :父母凡事都想到最壞的可能,為了不損失而待在最安全的地方。
【你的個性】:你是否也因為害怕失去,而不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圈?
父母都傳遞哪些觀念
舉例:
【父母的觀念】:父母認為錢是一切。
【你的觀念】:你是否也把賺錢放第一,忽略健康?或因為忙著賺錢,壓縮與伴侶相處的時間?
舉例:
【父母的觀念】:父母認為最好不要插手別人的事,免得惹麻煩。
【你的觀念】:你有能力的時候,是否會在別人需要幫助時,也選擇袖手旁觀?
父母怎麼對你
舉例:
【父母的行為】:父母很少表達對你的愛。
【你的行為】:你是否也不習慣對自己小孩說出愛?
舉例:
【父母的行為】:父母總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用銳利的言語傷害你。
【你的行為】:你是否也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另一半、孩子口出惡言?
從家族中
把發生在你父母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身上的重大事件寫下來,有沒有哪些是他們(2代)身上都曾發生過的?你自己是不是也經歷類似的事?
舉例
【祖父母】:祖父母不曾支持父母親升學、創業等。
【父母】:父母親也從未支持你升學、創業等。
【你】:你是否用「我以前也是靠自己」的想法,來對待你的小孩?
舉例
【祖父母】:負債
【父母】:負債
【你】:你的花費超過自己能負擔的額度?你是否都把錢在購買負債而非資產上?
舉例
【婆婆】:對你很嚴苛、擺臉色
【你】:你現在如何對待自己的媳婦?
線索3:生命中重覆發生的事
有沒有發現生命中某些事情,每隔一段時間,就會再次發生?這些事件會重覆發生,是因為這是生命讓我們學習的方式,也是引起我們關注的方式。
舉例
【重覆發生的事】:在職場上遇到同事背叛,出來創業後,又遇到合夥人背叛。
【課題】:信任
舉例
【重覆發生的事】: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總會遇到兩種選擇:第一個選擇,看似平穩,但不會感到興奮;另一種是充滿不確定性,但想到會感到興奮的路。而你,總是因為恐懼,選擇平穩的那一條,卻不快樂。
【課題】:對未知的恐懼、不相信自己
舉例
【重覆發生的事】:換了更好的工作、賺了更多的錢、換了條件更好的另一半,卻依舊不滿足。
【課題】:沒有搞清楚什麼對自己重要、以為要「擁有什麼」才夠好
線索4:遇到的人
外在實相就是內在投射,我們就是我們遇到的人。
試著回想自己在各個階段遇到,且直接接觸的人,例如:學生時期的同學、社團的朋友、工作中同部門的同事或直屬主管等,他們有什麼個性?再想想自己有沒有與他們類似的個性?
【最親密的朋友1的個性】: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最親密的朋友2的個性】: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最親密的朋友3的個性】: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同部門同事的個性】: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直屬主管的個性】:______________________
無論是正面的特質或負面的特質都可以列出來喔!而那些負面的特質,例如:在意他人眼光、不願意負責、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、以為自己不夠好等,或許就是你要學習的課題。
(其實沒有所謂正面或負面的特質,它們都只是特質。)
線索5:透過他人協助
我相信我們都可以靠自己,來完成課題,包括「意識到」這是課題與學習。因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。
不過不可否認的是,我們看自己會有盲點,透過其他人提點,不失為一個好方法。包括任何形式的算命(紫微斗數、星盤、人類圖等)、人生教練、諮商都算。
而我根據自己的經驗,想提供兩點建議。
第一,我認為算命老師、人生教練或諮商師,是透過他們自己的認知、經驗給予我們協助,比較像透過他們的濾鏡來分析我們的情況。因此這些老師所說的,我不會全盤接受,反而還要經過反思、探索、驗證,來了解自己的課題。
同時,我認為一個好的老師或教練,不該是鐵口直斷告訴你應該要怎麼做、你一定會遇到什麼。而是用引導的方式,帶你了解自己,以及協助你去意識到,自己有哪些重覆的行為模式,才形成現在的你。
第二,當我們遇到適合自己的老師或教練,也只有我們真正敞開心胸,才能得到外力的協助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打從心裡不相信心理諮商能協助自己,諮商師跟你說的你一個字都聽不進去,也沒有在生活中練習諮商師提供的建議,當然比較難從外力得到協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