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的思維框架:「這個世界不公平。」
新的思維:「也許世界有不公平,但我可以決定自己怎麼看待一切。」
你看到的是情緒,背後其實是信念:受害者心態行為的心理邏輯全解析
受害者心態不是軟弱,也不是玻璃心,而是一種潛意識裡的保護策略。它來自某段時間曾經無能為力的你,學會了一種方式來「活下來」,只是這個方式延續到現在,反而卡住了你。
我們以為只有默默忍耐、情緒低落才算是受害者行為表現,其實:
憤怒、指責、控制……也可能是受害者信念的變形。
關鍵不是行為本身,而是:你是不是在相信「我沒有別的選擇」?
內收型受害者行為:表現為「壓抑與無聲的委屈」
1. 總說「我沒辦法」、「我別無選擇」
這是最典型的受害者語言,來自長期的無力感。
過去你可能嘗試改變但失敗太多次,於是潛意識決定:「不如不要再試了。」
→ 表面上看起來是接受現實,其實是避免再次受挫。
這是無力感轉化為放棄行動的保護策略。
2. 覺得沒人理解自己,選擇封閉或孤立
你曾經試著表達,但沒被理解;你以為保持距離就不會再受傷。
→ 久了,會讓你越來越相信:「沒有人懂我、我就是孤單的」。
這是一種「預期被忽略」,所以先拒絕連結的自我防禦。
3. 明明委屈卻總說「沒事」、「沒關係」
你不是沒感覺,而是不敢說,因為你相信說了也不會被聽見。
→ 壓下情緒的同時,也壓住了自己的價值感。
這是從小習得的壓抑策略:反正說了,也沒有用。
4. 過度付出,期待被看見與回報
你努力成全他人、把自己縮得很小,因為相信「我得先證明自己值得被愛」。
→ 一旦沒有回報,就感到深深的委屈與失落。
這是「犧牲換愛」的交換模式,一旦無效,受害者信念就啟動了。
外放型受害者行為:表現為「憤怒與控制下的脆弱」
5. 表現強勢,實則怕再次受傷
你不是真的想掌控一切,而是相信:「如果我不主導,就會再被傷害一次。」
→ 強勢是一種盔甲,底下藏著不信任與不安全。
這是「受過傷的我,不再容許自己失控」的保護式受害者模式。
6. 用情緒讓對方在乎(如冷戰、哭鬧、情緒勒索)
你不是想操控,而是你不知道怎麼說:「我需要你」。
→ 你學會用痛苦來傳遞訊號,因為過去你只在「崩潰時」被關注過。
這是一種「痛才有價值」的受害者邏輯。
7. 經常憤怒,覺得世界對不起你
你可能很努力,卻一直得不到你想要的。內心吶喊著:「我憑什麼被這樣對待?」
→ 憤怒是你發洩情緒的方式。
這是「我應得更好的,為什麼是這樣」的補償型受害者信念。
8. 只批評不行動,怕選擇等於承擔責任
你站在旁邊指出所有問題,卻從不行動,不是因為你真的不行,而是你怕:「選了就要負責」。
→ 所以你留在安全的位置上,成為觀眾,不是參與者。
這是「退位型受害者模式」,害怕承擔錯誤帶來的羞愧感。
這些行為,不是你「不好」,而是你學會的一種生存方式。
它們曾經保護過你,但現在,也許正在卡住你。
接下來,我們來看:這些受害者信念,是從哪裡來的?
這些信念從哪裡來?它們不是你的錯,而是你曾經這樣學會了活下去
我們每一個人的信念,都不是憑空出現的。
那些讓你覺得自己「沒有選擇」、「只能委屈自己」、「世界一直對我不公平」的聲音,其實是從過去的人生經驗一點一滴內化而來。
下面這三個來源,是大多數人受害者信念的根本形塑來源:
1. 原生家庭中,你學會了壓抑與無力
你可能曾試著表達感受,卻被責怪:「你太敏感了。」
也可能在關係中,總是被要求懂事、體貼、不要麻煩別人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你很早就學會了:「忍耐比表達更安全」、「我說了也沒人聽」。
漸漸地,你不只學會壓抑情緒,更開始相信:「我沒有權利要求」、「我說話不會改變任何事。」
這就是「無力感」的開始。
2. 曾經的創傷經驗,讓你不再相信自己有力量
也許你曾經很努力地想改變某段關係,結果被背叛。
你也許試著發聲,卻被否定、忽略、羞辱。
當一次次的努力都換來失敗時,心裡就會出現一個聲音:
「再怎麼做也沒有用。」
你以為自己是在接受現實,但其實是潛意識不再允許自己希望。
這份「希望的撤退」,慢慢變成:「我只能這樣了。」
也就是受害者信念最深的種子。
3. 潛意識裡對「責任」的恐懼與逃避
還有一種更隱性的來源,是來自對「做選擇」這件事的害怕。
你可能從小就看到「做錯事的人會被罵」、「做決定的人要承擔後果」,於是學會了:
「只要不是我決定的,就不會是我的錯。」
這樣的信念會讓人傾向不行動、不選擇、不承擔,
看起來像是在保護自己,但實際上是默默把人生的主導權讓出去。
→ 因為一旦行動,就有風險;而風險,會讓你面對「如果我真的不夠好怎麼辦」的深層羞愧感。
這些信念不是你的錯,甚至可以說,它們是你曾經為了活下去、保護自己而學會的反應。但它們不一定適合現在的你了。
我們已經長大了,現在的你可以選擇,用不同的方式活下去。
怎麼分辨:你是真的被對待不公,還是活在受害者視角裡?
當我們說「受害者心態」時,很多人會立刻反彈:「可我真的被傷害過啊!」
這種反應非常合理,你說的也是事實。
因為這個世界真的有很多不公平,而你受過傷,是事實。
但如果你想要改變,關鍵在於——
你是否把那個經驗變成了「我就是這樣的人」、「我永遠只能這樣」的內在劇本?
真正的「不公平對待」是事件,而受害者心態是詮釋方式 + 身分認同。我們從小到大一定都有大小不一的受傷經驗,但你是怎麼詮釋這些經驗呢?
你是把自己定位在「我曾受傷」?還是「我只能當一個受傷的人」?
你可以承認自己經歷了不公平,這沒有錯。
但你不需要永遠都活在那個角色裡,
也不需要讓那些經歷來定義你是誰。
你受過傷,也覺得委屈,但你不需要永遠活在那個身分裡
如果你曾經被忽略、被誤會、被傷害,那些痛是真的。
你覺得委屈、覺得不公平,也是非常合理的情緒反應。
✓ 你可以承認你是受害者。
✓ 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甘與失望。
✘ 但你不需要一輩子都扮演這個角色。
因為「受害者」這個詞,不該變成你的身分,它只是你曾經經歷的一部分。
許多人的痛苦,不來自於過去發生的事情,
而是來自於:他們在那段經歷結束之後,還繼續把那個身分穿在身上生活著。
你可能沒察覺,你內心其實默默地認定了自己就是:
- 那個總是被欺負的人
- 那個沒人懂的人
- 那個命比較苦、比較倒楣的人
當你這樣定義自己,就會開始用這個角色去看待每一件事。
世界也會不斷回應給你類似的劇本,讓你以為自己只能這樣。
但真相是:你早就不是那個只能忍耐、只能委屈的自己了。
你只是忘了——你還有其他身分可以選擇。
你可以選擇當一個願意站起來、願意療癒、願意重新開始的人。
你不需要否定曾經的痛,但你可以決定怎麼詮釋它。
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:要怎麼做到這件事?
那我們要如何不再活在受害者身分裡?答案是:改變我們對事件的詮釋方式
改變人生的第一步,不是做什麼,而是你怎麼看你經歷過的那些事。
你可以經歷痛苦,但不用讓痛苦定義你;
你可以承認曾經受過傷,但不用讓那段傷害決定你的一生該怎麼活。
真正讓我們卡住的,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怎麼解釋它。
相同的經歷,不同的詮釋,創造截然不同的人生
同樣是沒被理解,有些人會說:「所以我不要再信任任何人了。」
而有些人會說:「我懂了,原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懂我,我要先學會理解自己。」
同樣是失敗,有些人會說:「我果然不夠好,永遠沒救了。」
而有些人會說:「也許這是我學會真正愛自己、尊重自己的轉捩點。」
→詮釋方式,決定你是被困住,還是被釋放
你可以告訴自己:
- 「我不是不夠好,我只是過去沒被好好對待。」
- 「這不是命不好,而是我還在學著長出力量。」
- 「我還沒到終點,這些都是過程,不是定論。」
這些新的詮釋方式,不是假裝沒事,而是給你一個更自由的視角,
讓你從舊的身分劇本中退出,重新成為自己人生的創造者。
真正的力量不是否認過去,而是選擇現在怎麼看它
你曾經受過的傷,是真的。
但你要不要一直背著那段經歷活著,這是你現在可以做出的選擇。
而選擇權,是你真正的力量來源。
結語:你不是命運的受害者,而是生命的參與者
你曾經真的受過傷,也真的覺得不公平,這些都不需要否認。
但從現在開始,你可以選擇——不再讓那些經歷定義你是誰。
你可以從「我只能這樣」的信念裡抽身,
開始問問自己:「如果我其實有選擇,我會怎麼做?」
當你換一種方式看待發生的事,你也正在改寫自己的劇本。
我們不是要否定過去的痛,而是要把那份痛還給過去,
讓現在的你,擁有選擇的自由,活出不一樣的自己。
你不必等到世界對你公平,才能感受到力量;
你可以從現在,就回到自己的力量中心。
因為你一直都有選擇,而你值得為自己做出新的選擇。
跨越框架・實踐行動
Step 1|覺察舊信念
請寫下你最近感到委屈、無力、或覺得「不公平」的一個情境,然後問自己:
- 當時我心裡在想什麼?(例如:「我再怎麼努力都沒用。」)
- 這個想法,讓我感覺怎麼樣?
- 這個想法背後,是不是在告訴我「我沒有選擇」?
把那些信念寫下來,不用急著改變,只要看見。
Step 2|重新詮釋事件
接著請你問問自己:
- 如果我換個角度看待這件事,這段經驗讓我學到什麼?
嘗試為這個事件寫下一種新的詮釋方式,像這樣:
舊詮釋:「我一直都被忽略,沒有人在乎我。」
新詮釋:「我以前的需求沒被滿足,但現在的我可以學著說出來、照顧自己。」
Step 3|每天對自己說一句新的信念
從以下句子中選一句,或寫出你自己的版本,作為你的行動提醒:
- 「我不必活在受害的角色裡,我可以重新選擇。」
- 「我正在學習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。」
- 「我不否定傷害,但我選擇用新的方式回應它。」
- 「我有選擇,而我值得為自己做出選擇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