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的思維框架:「我需要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。」
新的思維:「我接受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無時無刻都在變。」
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坐在辦公室位子上,心想:「我真的要辭職嗎?如果離開了,會不會更後悔?如果留下來,是不是一輩子都卡住了?」
我們都以為自己在等一個「更好的時機」,但其實是在等一種「我可以確定沒錯」的感覺。
人類總是對「不確定性」特別敏感,只要事情看起來無法預測、沒有明確結果,我們就會不安、猶豫、反覆思考,甚至完全卡住,不敢行動。但其實,人生本來就是建立在變化和未知中。
這篇文章會帶你重新認識「不確定性」,理解為什麼我們這麼抗拒它,以及——如果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就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,我們要怎麼與它共處,活得更輕鬆?
我們為什麼這麼害怕不確定性?
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情況,常會感到焦慮與不安。這是因為大腦把「可預測=安全」視為生存策略,而「不確定性」視為潛在威脅。
這種不確定性焦慮來自原始大腦的本能,曾幫助我們避開危險。但在現代,這套預設程式卻讓我們過度反應,把生活中的變動視為問題。
我們會那麼害怕未知,除了來自原始大腦的本能之外,還有一個更深的習慣:我們把「可掌控的過程」當成安全感來源。
只要過程中出現一點點變數,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搞砸了?甚至乾脆放棄原本的選擇。
大腦本能讓我們害怕未知 → 我們養成透過掌控來尋找安全的習慣 → 掌控過程與結果讓人執著 → 一旦無法掌控,就焦慮崩潰
為什麼我們總希望事情照著自己想的走?
掌控不只是行動的工具,更是我們用來安撫自己的方式。我們會替未來設計計畫、設下目標,是因為當事情如預期發展時,我們就會覺得「我沒問題,一切都在掌握中」。
但現實經常不是這樣。
即使我們全力以赴,事情也未必如我們所願。
- 很努力讀書,卻落榜心儀的學校;
- 傾盡心力創業,卻在第一年就收掉公司;
- 投入感情多年,最後沒能走到婚姻;
- 表現亮眼,卻在升遷名單中被忽略……
這些經歷不只是挫折,更動搖我們對「世界應該可預測」的信念。每一次不如預期,我們都忍不住想問自己: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好?是不是我哪裡出錯了?
但其實,很多事情本來就不在我們能掌控的範圍裡。預期之所以讓人感到安全,不是因為它保證會實現,而是因為它給了我們一種「我知道會發生什麼」的假象。
當這個假象破裂,我們才會真正看見:原來世界從來就不是照我們的方式運作。
當事情不如預期,我們會有什麼反應?
當事情沒照我們想的發展時,我們的大腦會進入高度警覺模式。這時候,很多反應就會自然出現:
- 焦慮:我們開始腦補未來可能的災難,感覺一切都快失控了。
- 過度控制:急著想把事情「拉回正軌」,列更多備案、強迫自己趕快做出決定。
- 自責:以為結果不好,是自己哪裡沒努力夠,進而陷入懷疑與內耗。
- 對他人生氣:當我們無法控制局勢時,常會轉而責怪別人沒有配合我們的期待。
這些反應看起來各自不同,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通點:不想接受「世界不照我想的走」這件事。
當我們越是試圖緊抓、修正、改變現況,就越容易陷入內耗中。
從另一面來看,當你發現自己出現這些反應時,可以提醒自己:我是不是又掉進想掌控一切的框架裡了?
這個覺察,就是一個出口。只有先看見自己掉進了哪個陷阱,我們才有機會選擇跳出來。
這些反應其實就像一段大腦早已寫好的「安全演算法」:只要事情失控,就自動啟動焦慮、控制、否定的迴圈。但現在的你可以選擇「暫停運行」,改寫這段不再適合你的人生程式。
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掌控未來,而是學會「臣服變動」
我們總以為,只要能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,就能安心。但經過一次次焦慮、失控、計畫落空之後,我們才慢慢發現:原來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世界照著你預期的方式前進,而是你願意相信——不論發生什麼,我都能走下去。
這就是「臣服」。臣服不是放棄,不是躺平,更不是什麼都不做。而是一種放下執著、信任自己有彈性承接變動的能力。
當你臣服於變動,不代表你沒有選擇,而是你不再對抗世界本來的樣子。
你開始從內在建立一種新的穩定力:不是靠外在環境「如你所願」,而是靠內在的信任,讓你無論遇到什麼都不會垮下來。
擁抱不確定性,不是因為你喜歡未知,而是因為你終於不再害怕未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