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情緒釋放IV】情緒其實是內在小孩在說話:學會分辨與療癒情緒背後的你

你是否常因為一句話就情緒崩潰?這可能不是你太敏感,而是內在小孩在發出求救訊號。本文帶你認識內在小孩與情緒反應的關聯,教你分辨情緒背後的聲音,並透過一個簡單練習,開始溫柔療癒自己。

舊的思維框架:「我總是感到生氣。」
新的思維:「我感到生氣,可能是內在還有個等待被聆聽的小孩。」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們談到情緒的來源,包含來自當下的刺激、過去未解的經驗,以及我們壓抑已久的感受,而這三種來源,又往往和我們內心深處那個「曾經受過傷的小孩」有關。這一篇,我們就要來談談:「情緒背後,其實是內在小孩在說話。」

前情提要:【情緒釋放Ⅲ】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?3種情緒來源,帶你看見情緒背後的真相

「內在小孩」指的是我們內心深處,那個曾經歷過童年創傷、渴望被愛、曾經害怕、不安或受傷的自己。即使我們已經長大成年,這個小小的自己仍然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——當我們面對某些觸發點時,那些童年時的情緒和反應模式,仍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喚醒。

內在小孩不是幻想,也不是單純的回憶,而是一個心理與情緒層面上的存在。它代表我們過去在關係中未被滿足的需求,以及那些未被理解、允許或釋放的情緒。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讓自己「情緒反應強烈」的情境時,有可能是內在小孩被觸動了——那是一種來自過去的傷,正在向我們發聲。

所以,當我們因為一句話、一個眼神、一個突如其來的冷落而突然爆炸崩潰,自己都搞不懂為什麼反應那麼大時,往往不是現在的情境本身那麼嚴重,而是它勾起了我們過去某段受傷的記憶

小時候的我們,可能曾經在缺乏理解的環境裡學會了壓抑情緒、懷疑自己的價值、覺得自己不夠好。雖然我們身體長大了,但內在那個小孩卻未曾被療癒,直敘用當時的方式面對現在的人事物。

以下這張表,列出幾個常見的情緒反應,以及它們背後可能連結的內在小孩經驗:

現在的情緒反應可能的童年經驗內在小孩的聲音與信念
被批評時強烈自責、覺得自己沒價值小時候常被父母責罵或要求完美「我如果不夠好,就不會被愛。」
被不尊重或羞辱時無法反抗,甚至覺得是自己的錯小時候曾經被責罵、羞辱,卻不被允許表達或反駁「一定是我不好,才會被這樣對待。」
關係中對方沒有秒回訊息就感到被丟下童年時不被理解、不被陪伴的經驗「我是不是又被丟下了?是不是我不好?」
被拒絕時感到羞辱或想逃避曾被批評或被否定過真實的自己「表達真實的我很危險,會被討厭。」

這些反應,不只是情緒,而是一個訊號——我們的內在小孩正在說話。只有當我們願意去理解這些反應的來源,而不是責怪自己情緒太敏感,才能真正開始修復與釋放情緒能量。

我們現在已經知道,內在小孩過去的經驗和信念,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情緒與反應模式。那麼,我們要如何分辨,當下內心浮現的聲音,是內在小孩的反應?還是來自你現在這個已經懂得更多、能照顧自己的你?

內在小孩的聲音,往往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,容易跳到負面結論,像是:

  • 「他不理我,是不是我做錯什麼?」
  • 「是不是我不夠好,才會被這樣對待?」
  • 「我不敢表達,不然一定會被討厭。」
  • 「如果我不乖,就不會有人愛我了。」

成年自我的聲音,是比較能夠客觀看待事情,不被情緒牽著走,像是:

  • 「對方今天的情緒可能與我無關,我不用全盤接受責任。」
  • 「我感到難過,但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。」
  • 「我可以說出我的想法,而不是壓抑自己。」
  • 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,也不代表我不值得被愛。」

這兩種聲音,其實都住在你心裡。差別在於——你現在有能力選擇用哪一個聲音回應自己。

我們不是要壓抑或否定內在小孩的反應,而是學會辨認、承認,然後用更成熟的自己去接住那份情緒。你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小孩,你現在可以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,溫柔地照顧、理解、擁抱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。

療癒內在小孩是一個很深、很廣的歷程,它不只是面對童年創傷,更是重新學會怎麼愛自己、照顧自己。但不用急著一次走完全部,我們可以從每一次情緒出現的當下,練習停下來,陪伴那個正在呼喊的小小自己

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練習,幫助你在情緒來的時候,與內在小孩對話:

【內在小孩情緒陪伴練習】

1.先停下來,深呼吸三次
讓自己從情緒的漩渦裡抽離,回到當下。

2.問自己:這個情緒像不像我小時候的感覺?
這熟悉的感受,是否曾在童年出現過?是否有一個類似的場景曾讓你覺得難過、害怕、孤單?

3.閉上眼睛,想像你的小時候就站在你面前
看看他的表情、感覺他的情緒,然後溫柔地問他一句話:「你怎麼了?」

4.用現在的你,對他說一句話
就像你是他溫柔又穩定的父母一樣。你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很難過,但你不是一個人了。現在有我在。」或任何此刻你想對他說的話。

5.慢慢張開眼睛,把感覺寫下來或抱抱自己一下
讓身體知道:你看見他了,他也不再孤單了。

這個練習不需要花很多時間,但每一次的陪伴,都是一次療癒的開始。你不需要馬上變得完全沒情緒,只要願意回頭看見那個被壓抑、被忽略的小孩,你就已經在走在療癒的路上了。

我們總以為,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,就要壓抑情緒、快速振作、表現堅強。但真正的成熟,不是變得沒有情緒,而是有能力照顧那些曾經被忽略的感受,擁抱那個一直渴望被理解的內在小孩

每一次的情緒反應,都是一次與內在對話的機會。當你願意停下來傾聽、不再批判或逃避,你就會發現:你的怒氣、無力、失望或委屈,正慢慢被你釋放出去。

從今天起,試著多問問自己:「這個情緒,真的只關乎現在的事情嗎?還是有個小小的我,正在等待我的擁抱?」

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情緒的運作或處理情緒的方法,歡迎參考情緒釋放系列文章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