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的思維框架:「我害怕別人怎麼看我。」
新的思維:「當我釐清我要什麼,當我接納全部的自己,別人的看法就不能決定我是誰。」
「我知道別人怎麼說不重要,但我就是會很在意。」
「別人只是隨口一句話,我卻整天放不下⋯⋯」
這些話你是不是也對自己說過?
當我們在意他人看法時,其實背後常常夾雜著複雜的心情:
我這樣做會不會很可笑?
我該堅持自己?還是應該聽別人說的?
我是不是太玻璃心了?還是其實真的哪裡做得不好?
今天我們來聊聊:
什麼樣的聲音其實值得參考?什麼時候你該更相信自己?
還有,當受到惡意批評時,我們怎麼讓情緒不再綁架自己?
他人看法可以分三種,你要面對的不是「全部的別人」
對你提出建議的人
這類人往往是基於關心而提供建議,例如老師、教練、前輩,或是真心希望你好的人。他們的出發點通常不是攻擊,而是希望提供幫助。
但這類建議也不見得都適合你,因此在聽進去之前,可以問自己:
- 這些建議背離了我的初衷嗎?
- 採納這個意見會讓我更貼近目標,還是更遠?
- 我是出於沒主見才接受,還是理性選擇?
- 如果我堅持自己,是勇敢還是固執?
這些提問不是讓你拒絕所有建議,而是幫你訓練出自己的判斷力。
單純表達觀點的人
有些人只是單純分享自己的想法,並沒有要反駁或批評你什麼。但如果你的想法跟太多不同,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:
「是不是我想錯了?是不是我太奇怪了?」
當這種懷疑升起時,請提醒自己:不一樣,不等於錯。真正的問題不是「他們都不認同我」,而是「我還沒夠相信自己」。你不需要違背自己去尋求認同,而是要學習怎麼穩住內心的方向。
惡意批評你的人
這種最令人難受。有些話根本是針對性攻擊、羞辱、或貶低。我們理性上知道「不要放在心上」,但情緒上還是很難不受影響。
這是因為:對方批評的點,很可能正好戳中我們內心的自卑。
如果你對自己的收入很沒自信,被說「沒前途」就會爆炸;
如果你對自己的外貌很不安,被說「不好看」就會崩潰。
而這些自卑,來自兩種源頭:
- 你對現況不滿意
- 你還沒真正看見自己的價值
真正讓我們受傷的,不是對方的話,而是我們自己尚未接住自己的部分。所以,要降低被批評的殺傷力,不是學會「更強硬」,而是學會「更接納自己」。
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?
我們都看過這樣的人:
- 為了創業放棄高薪,旁人說他瘋了,他卻毫不動搖;
- 面臨死亡的人,才明白什麼才是人生重要的事;
- 為了愛的人義無反顧,不管別人怎麼評價;
- 家人生病時,不管正在開多重要的會,也會立刻奔去醫院。
為什麼他們能不在意他人眼光?因為他們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。所以,不在意別人的看法,不是靠「努力不去想」,而是靠「清楚自己要什麼」。當你越清楚自己的方向與價值,你就越不容易被他人的聲音動搖。
但除了不夠清楚方向,還有一個更深的原因,讓我們總是那麼容易被外界影響:
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「不夠好」,所以才那麼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。
也許你心裡會問:「他們那樣說,是不是我真的哪裡做得不好?」
也許你做了一點跟主流不一樣的事,就開始懷疑「是不是我想錯了?」
我們會反覆確認別人的想法,是因為我們還沒建立起穩固的自我價值感,深怕不被認可。所以,比起說「我要怎麼才能不在意」,我們更該問的是:
- 我是不是還不夠清楚我真正想要什麼?
- 我是不是還沒那麼相信自己「就算和別人不一樣,也依然值得被尊重」?
如何真正做到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?
既然我們已經知道,之所以這麼在意他人眼光,是因為「我們還不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」,以及「我們懷疑自己不夠好」,那麼真正的解方,不是強迫自己忽略別人,而是兩件事:
一是釐清你自己真正想要的,
二是學習接納現在這樣的自己。
但為什麼,我們那麼容易覺得自己「不夠好」?這和我們從小到大所處的環境有關。
成長過程中,我們常被貼上某些標籤,像是:
- 成績不好=不夠努力
- 太安靜=太沒自信
- 太有主見=太叛逆
- 不合群=太奇怪
在這樣的環境裡,我們學會了「要被肯定,就得符合某種標準」。久而久之,這些社會標準成了內化的評分表,我們開始用這些標準來看自己,於是很自然地懷疑:
我是不是還不夠好,才會被說成這樣?
如果我更聰明、更成功、更懂事,是不是就不會被批評?
當這種信念深入潛意識,就算明知道別人說的不一定對,情緒還是會被綁架。
因此,要真正不被他人評價牽著走,我們要做的不是「更完美」,而是開始鬆動這些內建的框架,重新問自己:
-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
- 如果我沒有這些標準的束縛,我會怎麼選擇?
- 如果我相信現在的我就值得被愛與尊重,我還需要那麼多外在認可嗎?
當我們不在意他人看法,會不會變得冷漠或自我中心?
我想,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:如果我什麼都不在意,那是不是代表我說話都不用顧慮別人的感受?
我想說——不是。
「不在意他人看法」是為了釋放自己不被外界評價綁架,不是讓我們失去對他人的共感與尊重。
你當然可以選擇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,這是自由。但自由的基礎,是建立在理解「行為會造成他人影響」的成熟上。
當我們選擇對他人善意,不是因為我們怕別人怎麼看,而是我們選擇怎麼對待這個世界。
結語:你不需要更完美,才能活成你自己
我們或多或少還是會在意別人的看法。那只代表——你渴望被認可、被理解,也渴望自己是「夠好的」。
但真正讓你受困的,不是外界的聲音,而是你內在還沒穩定的那個部份。當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、當我們懷疑自己不夠好,外界的評價就很容易變成我們評斷自己的標準。
你不用變得更堅強或更冷漠,才有能力不在意。你要做的,是開始練習更相信你自己——相信你不需要符合誰的標準,才是個「正常的」人。
當你愈來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,也愈來愈願意接納不夠完美的自己,你就會發現:他們怎麼看你,不再決定你是誰。
跨越框架.實踐行動
今天的三個小練習,幫你開始鬆動那些「你應該怎樣」的舊信念,重新聽見你內在的聲音。
練習1|今天就寫下一件你「想做但不敢做」的事
問問自己:如果沒有人會批評你,你最想嘗試的是什麼?不需要馬上實行,先寫下來就好。
練習2|觀察你最常「怕別人怎麼看你」的時刻
是發表自己的意見?還是做出與眾不同的決定?當你察覺那個瞬間,就是你可以重新選擇的起點。
練習3|寫一封信給小時候的你
想像你是那個被要求「再好一點」的小孩,你會對他說什麼?把那些話寫下來,就是你給現在的自己最溫柔的擁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