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的思維框架:「我必須變得更好,別人才會喜歡我。」
新的思維:「我就算不完美,也已經值得被喜歡。」
三十歲以後,身邊的人生活漸漸步上軌道,朋友陸續升上小主管、結婚生子,彷彿只有我還卡在原地。一無所成的焦慮湧上來時,我不禁問自己:「我到底在幹嘛?」每次和朋友聊到工作或家庭,心裡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彆扭。
在人際關係中,不敢展現自己真實的個性,害怕說錯話、怕被討厭,怕別人覺得自己很怪,怕自己的行為不夠成熟得體。
有時,甚至會害怕:如果別人看見真正的我,會不會就不喜歡我了?
會不會嫌我太廢、太脆弱、太不像樣?
你可能以為這只是你的個性、你的缺點,但其實,這些反應背後,藏著一個沒被看見的情緒——羞愧感。
這篇文章會帶你看見——原來你不是做錯什麼,而是長年活在一種「不能被看見真實樣子」的內在劇本裡。我們會一起認識羞愧感的來源與外顯行為,幫你重新理解那些你以為「只是你不夠好」的感受,其實是你長年壓抑的情緒。
羞愧感是什麼?它和罪惡感有什麼不同?
羞愧感(shame)是一種深層的情緒,它不只是「做錯事後的懊悔」,而是一種對自己整體存在的否定。
《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》的作者Brené Brown, 在她的 TED Talk 與著作中提到: “Shame is the intensely painful feeling or experience of believing that we are flawed and therefore unworthy of love and belonging.” → 「羞愧是我們相信自己有缺陷,因此不值得被愛與歸屬的痛苦經驗。」
當我們感到羞愧時,心裡常常冒出這樣的聲音:
「我就是不夠好。」
「我讓別人失望了。」
「我這樣沒人會喜歡吧?」
「我怎麼可以是這樣的人?」
羞愧感會讓人想要隱藏、逃避、不被看見。因為我們深信,如果別人發現了我真實的樣子,就不會再接納我了。
和它常被混淆的「罪惡感」不同,罪惡感是針對行為的情緒,例如:「我不該這樣說話」、「我做錯了一件事」。但羞愧感是針對自我價值的情緒,像是:「我就是個不好的人」、「我這樣不配被喜歡」。
罪惡感可能會讓我們想要彌補與修正,但羞愧感會讓我們封閉自己、不敢真實活著。
我們以為這只是我們太敏感、太脆弱,甚至認為這是「個性使然」;但其實這種扭捏的感覺,是羞愧感。
羞愧感從哪來?那些你沒察覺的內化語言
羞愧感不是天生就有的,是成長過程中,一點一滴被灌輸進我們的大腦,它可能來自一個眼神、一句責備,甚至你看到別人這麼說或這麼做的畫面。
我們成長的環境會悄悄地形塑我們對自己的看法。當我們做錯事時,如果父母或老師說的是:「你怎麼這麼丟臉」、「你讓我很失望」、「你這樣誰還會喜歡你」,我們會不只記得錯誤,更會內化出一種信念——「我這樣是不被接納的」、「我是不好的」。
這些話語不是單純針對行為的批評,而是對我們自我價值的否定。當我們還小,無法區分「行為不好」與「我不好」時,這些訊息就深深印進我們的潛意識,變成一種自我定義。
順帶一說,「行為不好」有時候只是行為不符合社會期待而已。
言歸正傳,除了家庭,社會文化也不斷強化這種羞愧機制:
- 如果你失敗了,就是不夠努力;
- 如果你做自己,卻不被喜歡,那就是你太奇怪;
- 如果你沒有照著標準走,那就是你有問題。
在這些訊息的包圍下,我們慢慢學會壓抑情緒、隱藏真實的樣子,只為了不被批評、不被拒絕。到後來,即使身邊沒有人在責怪我們,我們內在也會自動接手:「你這樣不行」、「你太多了」、「你應該更好」。
這些聲音,就是羞愧感留下的痕跡。它早就變成我們和自己說話的方式,變成那個一直讓你懷疑自己、不敢真實表達的內在劇本。
你不自覺的行為,其實是羞愧感在默默操控你
羞愧感最難被發現的地方在於:它不像憤怒或悲傷那樣明顯,它常常以一種我們早已習慣的方式表現,變成我們的行為模式,甚至被我們誤認為是「這就是我」。
因為它從小就被灌輸進來,一點一滴地變成我們與自己說話的語氣、做選擇的依據、與人相處的反應。到了長大後,它早已潛藏在潛意識裡,讓我們難以察覺它的存在。
但羞愧感會透過各種日常反應,默默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、自我價值,甚至是我們能不能自在地活著。 如果你常常有這些反應,那很可能就是內在羞愧感在發聲:
行為表現 | 背後的羞愧感邏輯 |
過度自責 | 「我不夠好,一定是我的錯」 |
壓抑想法、討好別人 | 「如果我真實一點,就會被拒絕或討厭」 |
在意別人眼光 | 「我不能出錯,否則大家會知道我很糟」 |
不敢接受幫助 | 「我有需要=我很弱,我會被看不起」 |
害怕情緒表達 | 「有情緒是丟臉的,我應該堅強」 |
逃避親密、懷疑自己配不配被愛 | 「我這樣的人不值得被喜歡」 |
羞愧感不總是用情緒的形式出現,它更常表現在行為中。你越不敢表現自己、越害怕出錯、越討厭自己的某一面,它的影子可能就越深。
但請記得:你會有這樣的想法、行為或反應,並不是因為你不好,而是因為你曾經在某些情境中被那樣對待,才讓你學會這樣看自己。你只是學會了用羞愧感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——但這種保護,也同時困住了你。
擁抱羞愧感,而不是讓它定義你
當我們開始看見羞愧感的存在,也知道它其實是過去經驗內化而來的情緒反應,心裡可能還是會冒出疑問——
「我都知道了,為什麼還是會感到羞愧?」
「這樣是不是代表我還不夠好?」
但其實,羞愧感不是知道就會消失的情緒,它需要被陪伴、被允許。擁抱羞愧感,不是要你強迫自己「放下」、「不再自責」,而是要學會用新的方式面對它、與它共處。
以下是你可以開始練習的幾個方向:
練習1:允許這個情緒存在
不是否定它,而是先對自己說:
「我現在覺得很羞愧,但這只是我過去學會的一種反應,不代表我不該有羞愧感。」「我允許自己表達羞愧,我讓羞愧感流過我。」
練習2:分辨「羞愧感」和「真相」
當你開始懷疑自己、責備自己時,停下來問問看:
「這真的是事實嗎?還是腦補出來的劇本?」
「我是不是又在用以前那套方式看待自己?」
練習3:讓信任的人陪你一起照見這份情緒
如果可以,嘗試在安全的關係中,坦誠說出你的羞愧感受。就像 Brene Brown 說的:「羞愧最怕被說出來,因為一旦說出口,它就開始失去力量。」
練習4:練習對自己說
「我可以有羞愧感,這不代表我不好。」
「我不需要完美,才能值得被喜歡。」這
些話不是用來「說服自己」,而是幫助你鬆動內在的自我批評模式。你不用馬上變得堅強或放下,只要在每一次羞愧來臨時,多給自己一點理解與空間,你的信念就在轉化中了。
結語:你已經足夠好,只是忘了怎麼看自己
羞愧感之所以會出現,是因為我們從小就以為——「我不夠好」、「我是不是有問題」、「我這樣會不會被討厭」。
當我們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,它就變成內在的習慣,讓我們在人際關係裡變得格外小心:過度自責、壓抑想法、拼命討好、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,這些行為,其實只是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。
但請你記得——沒有不夠好的你。這些反應,並不是因為你有缺陷,而是因為你曾經學會用這樣的方式看待自己。
羞愧感只是情緒的一種,你可以讓它出現,但不用被它帶走。當你願意讓這份感覺流經自己、而不是困住自己,羞愧感就會慢慢失去控制你的力量。
你可以不完美,依然值得被愛和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