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重建信念】覺得自己不夠好怎麼辦?從黑暗面看見你早已足夠的自己

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?也許你不是不夠,而是沒學會怎麼看見真實的自己。這篇文章帶你看見不夠好的根源、認識黑暗面,並相信:即使一無是處,你也值得被愛。

舊的思維框架:「我一定要夠上進、夠努力才足夠好。」
新的思維:「無論我有什麼樣的過去、個性和思維,我都足夠好了,我都值得被愛。」

下班後想躺在沙發上滑手機,內心卻出現一個聲音:滑手機是浪費人生,下班後要繼續充實自我,才會有競爭力。

假日想睡到自然醒,內心卻出現一個聲音:比我成功的人都比我努力,我怎麼可以鬆懈?睡到自然醒是沒出息的表現。

指責自己背後其實隱含著認為自己「不好」或「不夠好」的信念。

「不夠好」的感覺,並不是我們天生就有的,而是一種內化的標籤。你可能從小就發現,想要被愛、被稱讚、被接納,得先表現得「夠乖」、「夠懂事」、「夠努力」。

當你不符合那些標準時,懷疑就悄悄長出來了。

這種懷疑像一種無形的壓力,讓你再怎麼努力,都覺得自己還差一點。不敢放鬆、不敢停下、不敢任性,因為一旦不「進步」,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。

但真相是——

你不是不夠好,而是你一直被教導要努力變得更好,卻沒有人教過你怎麼看見「現在的你」其實已經很好了。

「不夠好」的信念,往往不會直接說出來,而是透過生活中不經意的行為出現。例如:

  • 明明很累了,卻還是逼自己做更多,因為「不夠努力就不值得被認可」
  • 別人稱讚你時,立刻否認:「沒有啦、我其實還差很多」
  • 習慣性嫉妒別人,然後又責怪自己太小心眼
  • 面對愛的人,總覺得自己給得不夠多,不夠好,不夠值得被愛
  • 別人對你好的時候,感到不自在,懷疑:「我配得起這樣的對待嗎?」

這些反應,其實都是潛意識在說:「我不覺得我值得。」

當「不夠好」的信念在運作時,你會不自覺地批判自己、否定自己,甚至不敢承認自己的需求與脆弱。

但這並不代表你真的不好,只代表你太久沒有學會怎麼看見自己好的一面了。

這個聲音,從來不是你自己創造的,而是你在生命經驗中「撿來的」。

當我們還是孩子時,對父母的依附是絕對的,我們預設父母無條件愛自己的小孩,所以當父母表達出「不愛」的行為,像是冷漠、忽視、責備、貶低、羞辱言語、厭惡、不耐煩,會令小時候的我們感到受傷與困惑。

為什麼父母不愛我?而被這樣對待,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太過受傷、痛苦。

於是潛意識只好找一個理由說服自己—

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夠好,所以才不被父母愛,也種下了「自己不夠好,所以不值得被愛的信念」

我們可能會說服自己,現在的我已經長大了,現在的狀態跟父母一點關係都沒有,潛意識的邏輯—「覺得一切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」,這麼不合裡,怎麼可能是我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原因?

我的建議是,如果你正經歷以下情況,都可以檢視小時候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,來破解「我不夠好、不值得被愛」的這條信念。

這些情況包括:

  • 覺得自己還要更努力
  • 覺得自己不可能找到薪水更好的工作
  • 覺得自己不可能遇到比現任交往的對象更珍惜你的人
  • 覺得自己不可能豐盛
  • 別人對你好的時候感到不自在,覺得不配別人的對待
  • 表意識「知道」自己值得更好的對待,卻無法真正相信

回憶過去受傷的經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感到任何不適請停下來,做三個深呼吸,可能你還沒有準備好面對。

若逼自己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強行面對,可能又會陷入「我怎麼連這樣的事都做不到」、「過去的我怎麼如此不堪」自責自己的惡性循環。

做以上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看見自己的盲點,讓我們知道並非自己不夠好所以不值得被愛、不值得豐盛,並不是要把一切歸咎於父母。

從小到大,我們被教育要成績好、有禮貌、合群、積極、上進,才能被稱為「乖孩子」、「好學生」、「有用的人」。

所以當我們表現出一點與眾不同、情緒化、拖延、任性,甚至只是累了想休息,都會有個聲音跳出來說:

「你這樣不對,你這樣不好。」

那個聲音久而久之就成了你的一部分,你開始不敢停、不敢放、不敢鬆,因為你怕,一鬆懈,就等於「不好」。

「我不夠好」的信念,往往也與我們潛意識中無法接納的某些特質有關。那些你自己都不願意看見的念頭、慾望、情緒或衝動,就是你內在的黑暗面。你越想壓抑它,它就越像一條藏在陰影裡的蛇,不時咬出一口,提醒你:你還不夠好。

但真相是,你不是因為有黑暗面才不夠好,而是你誤以為擁有黑暗面就等於不配被愛、不值得存在。

黑暗面從來不是問題,否定它、壓抑它、逃避它,才讓你不斷陷入自我懷疑的輪迴。

所謂「黑暗面」,並不是什麼邪惡、危險的東西,而是那些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擁有的情緒、渴望、行為或想法

它可能是:

  • 你對朋友的嫉妒
  • 你偷偷希望別人失敗的念頭
  • 你想要逃避責任的衝動
  • 你對某些人說出傷人的話卻不想道歉
  • 你對自己身上某些弱點、無能感的厭惡

這些「不好看」、「不被社會接受」、「不被教導承認」的面向,會被我們壓抑起來,藏進潛意識裡。久了之後,我們甚至忘了自己也有這些部分,只會感到莫名其妙的罪惡、羞愧、低落。

但黑暗面並不是錯,而是我們「完整的人性」的一部分。你越否認它,它就越容易在無意識中主導你的人生。

你可以從生活中反覆出現的自我批判、情緒反應、嫉妒比較、過度迎合、無法休息等線索開始。問問自己:

  • 我最不能接受自己什麼樣子?
  • 當我看到別人某些特質會特別反感,那是我害怕自己也有的嗎?
  • 我常對自己說:「這樣太自私、太懶惰、太情緒化」,這些是我從小被怎麼對待的?

這些提問的目的,不是為了讓你「變得更好」,而是為了讓你開始誠實地看見——原來,我也有這樣的部分。

而看見,就是接納的開始。

真正的自我接納,並不是喜歡自己的優點,而是能夠擁抱那些你過去極力否定的部分

你不需要先變得完美,才有資格被愛。你不需要證明自己夠努力、夠善良、夠堅強,才值得被接納。

因為就算你什麼都不是,就算你有情緒、有脆弱、有醜陋的一面,

你依然值得被愛。

願你開始學會:不逃避、不壓抑、不切割,而是慢慢地說——

「這些也是我,這樣的我,也沒什麼不好。」

你從來就不是不夠好,只是你還不習慣擁抱真實的自己。

這週,請你花一點時間進行這三個自我覺察提問:

  1. 我最近一次對自己感到羞愧,是因為什麼?
  2. 我最常想要藏起來的那一面是什麼?我對它說了什麼話?
  3. 如果我什麼都不用證明,什麼都不必做到完美,我願意怎麼看待自己?

你可以把答案寫下來,也可以只是靜靜想想。

重點不是要解決,而是開始看見你從來沒有正眼看過的自己

因為你夠好,從來都是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