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重建信念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?你對自我價值的理解,可能一直都錯了

總覺得自己沒用、不夠好、什麼都不是?其實你誤解了自我價值的定義。一隻貓咪整天睡覺、一棵樹就豎立在路旁,牠們不會「有產出」,卻沒有人質疑牠們的存在合理性。那為什麼我們人類就要不斷靠表現來換取肯定?

舊的思維框架:「我要有一技之長、要對他人有幫助,才有價值。」
新的思維:「我光是存在,就已經有價值了。才能與貢獻是我選擇的表達方式,而不是我存在的條件。」

你曾經這樣想過嗎?沒車沒房,也沒多少存款,沒什麼專長,知道的不多,做著的工作呢,也不太知道這工作內容能造成什麼影響。

因此,這樣的你,不太表達自己的想法,不敢在別人面前展現真正的自己,就覺得一無事成的自己有些丟臉。

這幾年隨著內觀、覺察練習,我明白了一個道理:原來我們一直都曲解「自我價值」的意思了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一無事成、為什麼我們拼命成為更好的人。

今天,我要與你分享,自我價值的兩個層次:功能性價值,以及存在價值。希望能讓你從不同視角看待自己,並在某一天能有這樣的體悟:光是存在,我們就有價值了。

看到這個標題,你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?

「是吧,人一定要有某些能力,才是有價值吧」、「對社會有貢獻,才有價值」、「能解決問題,才是有價值」、「幫助他人,才有價值」。

這些想法的背後是:如果你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、如果你幫不上什麼忙、如果你不夠厲害,那你就不夠有價值。

於是,我們開始拚命地學更多技能、追求更好的表現,只為了證明——「我不是一無是處的那個人。」好像你不「產出」,就等於沒有價值。

這樣的邏輯,會讓我們一直處在壓力與比較中,總覺得「我還不夠」,總覺得「我必須變得更厲害,才有資格存在」。

但問題是——
如果我們的價值只能靠「產出」來證明,那麼在我們無法表現的時候,是不是就不值得存在了?

當我們把自我價值綁在「才能」和「貢獻」上,表面看起來好像在追求成長,但實際上,這種價值觀會其實是潛意識裡有著「我還不夠好」的信念。

這種信念,會讓我們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,像是:

  • 當你失敗了,就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,而不是只是在某件事上暫時沒有達標。
  • 當你什麼都沒做,就覺得自己沒資格被喜歡、沒資格休息。
  • 當別人比你賺得更多,就覺得自己「不如人」,好像失去了價值。
  • 當你迷惘時,會急著找一個可以證明自己的方向,而不是先安住當下的自己。

你會不斷用「證明」來換取存在感,不敢停、不敢錯、不敢普通。

但真正的價值,不該建立在條件上。才能與表現當然可以為我們創造連結和影響力,但它們不是我們存在的前提,而是我們本來就有價值之後,可以自由選擇怎麼表達自己的方式

看到這裡,你是不是想問:學習技能,並用所學對他人有貢獻,難道不是自我價值呈現的方式嗎?這難道不是賺錢的基本原理嗎?

我要說,是的,對他人有貢獻是表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之一,但,我們卻不用以「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大小」,來衡量自己、證明自己。明白自己本來就是有價值的,才是根本的起點。你選擇用什麼方式與世界互動,是出於這個認知,而不是為了換取存在的意義。

剛才提到的才能或表現,我暫且稱它們為功能性價值。這些來自你的產出或貢獻,能幫助你與他人產生連結,也能帶來滿足與成就感,但同時,也要記得——就算你暫時沒有產出,也不代表你沒有價值。

所以,你的意思是,光是存在,我們就有價值了嗎?我們不用終身學習,精進自我嗎?

回答這兩個問題,我的答案是—是的,我們光是存在,就有價值了;精進自我、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,是種選擇,是建立在「任何時刻我們都已經足夠好」的認知上。

想一想——
剛出生的嬰兒,什麼都不會做,但你會說他沒有價值嗎?
一隻貓咪整天睡覺、一棵樹就豎立在路旁,牠們不會「有產出」,卻沒有人質疑牠們的存在合理性。

那為什麼我們人類就要不斷靠表現來換取肯定?

你有沒有想過,其實,我們早就在不知不覺中,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影響。

你每天與無數人擦身而過、交談互動,也許自己沒感覺,但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:

  • 因為別人的一句話,突然有了某種體悟?
  • 在一段平凡的互動中,感受到快樂與滿足?
  • 看見某個人的堅持、舉動,而重新振作了自己的心?

這些人可能什麼都特別做什麼,也不是在刻意「貢獻」什麼,但他們的存在,卻悄悄在你心裡,留下了深刻的痕跡。

那麼,反過來呢?
你的一言一行,也正在無聲地影響著這個世界。也許是某個笑容、某個小小的善意,或只是靜靜地活出你自己,就已經在用一種你不知道的方式,帶給別人啟發。

我想說的是,我們不需要很努力去做什麼,才能產生價值。光是存在,就已經參與了這個世界的運作,已經在創造連結與影響。

我們活在一個總是鼓勵進步、讚美成果的世界裡,讓我們以為,我們是靠成為什麼樣子,才值得存在

精進自我、發揮才能,可以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,但這不應該建立在「我還不夠」的自我否定上,而是出於一種:「我知道我本來就夠好,我想這樣活著」的自由選擇。

請你記得,
你不用變得更有用,也不用變得特別。
你現在的樣子,就已經足夠。你本來就是有價值的。

而當你真正相信這一點,你也會開始用同樣的眼光看待他人——不再急著改變誰、不再覺得自己比誰差、不再用外在表現來衡量一個人。

因為你知道,存在本身,就足以發揮影響了。

今天的實踐練習是覺察練習,下一次當你鞭策自己、否定自己的時候,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:

  1. 我努力追求,不敢停下來休息,是因為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?還是不這麼做,我就覺得自己沒有用?
  2. (情境:當你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思維泥淖)你能不能意識到,自己試圖用外在條件衡量自己?如果沒有這些外在條件,你能相信自己存在即有價值嗎?

如果這篇文章帶給你不同的視角,不妨也參考以下文章,讓你用不同思維模式,看待自己:

【重建信念】覺得自己不夠好怎麼辦?從黑暗面看見你早已足夠的自己
【重建信念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?其實是羞愧感在默默影響你|擺脫自我否定的4個方法
【重建信念】總是在意別人看法怎麼辦?拆解3種他人評價,找回內在穩定

發佈留言